日语自学基础教程:预备单元

日语自学基础教程:预备单元

写在前面:
本博客是对好久好久以前录的 B 站视频 BV1fh4y137LG 的重新梳理加文字解说。
由于当初录制条件实在是太过艰苦,虽然我有很多想法想要表述,可惜限于朋友的时间和设备,缺少准备时间赶鸭子上架,最终视频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以我另外一位朋友想学日语为契机,我决定重新写一份配套的博客,将当时未能表述的遗憾稍稍弥补。
最终照常郑重声明:本人文化水平很低,对日语和日本也绝非称得上了解,只是想要发些牢骚写些随笔。作为一种死记硬背的技巧,有不严谨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多多见谅。如果意见,欢迎到 GitHub 上提出 issue!


图例

这是专有名词

这是一份强调

这个一份超大杯级别强调

这是一段注释!可以忽视我,但是理解我更好

这是一段补充哦~如果理解不了,可以等待学习深入后再来回头看


一 预览内容

本节课并不会涉及太过关于具体的日语内容,甚至没有任何假名参与也是完全 OK 的。其核心目的在于为学习者内心埋下一个关于日语语法结构理解的种子,当学完整个初级上册,蓦然回首,也许就能发现,其实早在最开始,我就已经讲穿了“自学”日语(语法)的简单规律。

本节课的核心词:文节用言体言。是为了能让学习者能先大致理解 看懂日语不造出错误的日语句子 的底层逻辑。

如果学习者能有一些英语或者汉语本身的理解的话,想必学习起来会更加简单。


文节

2.1 初步体会

文节文節)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并不),就是如同竹节一般,一节节逐渐构建起整个句子的组成部分(句子在日语中称为“”)。

这样也许太抽象了,所以来一点例子解读一下。

我们来玩一个新定义小游戏:假设 A 的意思是“ 我(主语) ”,B 的意思是“ 她(宾语) ”,C 的意思是“ 遇见(过去式) ”。(注意!千万别忽略我括号中补充的意思!)
那么,如果一个句子是 A C B 的话,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显然,A C B 的意思是 “我遇见了她”

诶,为什么不会理解成 “ 遇见了 ” 或者是 “我 将来 会遇见她” 呢?
只要不是呆子,都能意识到这是我括号内补充内容的作用。正是这些补充内容,让这个句子的意思变得分明无比。

而这里的 ABC,就是一个 (从左到右) 依次搭建起整个句子的 文节

当然,此处可以进行类比,以稍微解决一些学习者可能有的疑惑:
Q:为什么不把文节再细分一点的结构称为文节呢?(比如上文的 “我(主语)” 视为两个文节 “我” 和 “(主语)”)
A:非常好的问题,我们可以将文节类比到英语中的相似结构,比如 “I” 和 “her” 这两个词能够再切分吗?显然在英语中不行。而日语的文节(的概念),是刚好与像 “I” “her” 这种词对位的,因此没有必要再细分了。假如想要再进行细分,不如看看下面的 “再深一步” 小节吧?

2.2 再深一步

如果我们再玩玩这个游戏,还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我们可以先大胆调换一下文节的次序,比如说换成 B C A。那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显然,B C A 的意思 是“我遇见了她”。
因为即使改变了 A 与 B 的位置,A 是主语而 B 是宾语这件事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应当是一致的,两者只是 “语序” 有些小小区别。
(当然,也许这对于直接使用汉语理解的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震撼,不过这正是因为我们在开始学习一种语法结构与汉语乃至英语都完全不同的语言。随着逐步学习(尤其是真正开始“自学”时),学习者一定会更加理解我这里这个小游戏的意义的)

而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比如我们来观察一下,A、B、C 中,是不是都有一个补充意思的括号?不如,我们可以试着 细化 一点,使用小写字母 abc 来分别代表 (主语)(宾语)(过去式),然后用 XYZ 来分别代表 遇见(那么这样子,A = Xa,B = Yb, C = Zc) 等一下哪里有 Zc

一下子事情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起来,我们一下获得了巨大的语法自由度,连刚才刚被否定的意思 她遇见了我 也能拼凑出来了!

例如,Ya Zc Xb (她(主语)+ 遇见(过去式)+ 我(宾语)Xb Zc Ya 我(宾语)+ 遇见(过去式)+ 她(主语) 不就是 “她遇见了我” 嘛!

恭喜你,至此,你 已经见证 了日语语法的底层逻辑,明白了该怎么 看懂日语

2.3 引出 助词

那么像上面这种特别神奇,能够灵活组合的 “补充意思的括号” 到底是什么呢?

在日语中,这就是 助词助詞)。

所谓助词,就是携带了一些 语法含义 或者 (更宽泛些) 补充含义虚词
这个定义,显然是要……当然是不要记的!但是对于打好日语理解的基础,我们提前了解它是非常有裨益的。

仍然是 我们上面的这个小游戏,就已经足够我们理解上述的几个要点:

  • 语法含义

    在我们的小游戏中,a (主语)b (宾语) 显然就是携带了 语法含义,单独拎出来 X (我)Y (她) 这些词,显然都是不能确定是否是主语或是宾语的。

    在我们第一个调换语序不改变意思的例子中,正是这两个精巧的小东西,保证了位置的调换不影响句子的语义。

  • 补充含义

    显然,被我留下来说的 c (过去式),就是所谓的 补充含义,正是它告诉了我们 Z (遇见) 发生在过去,而非现在或者将来。

  • 虚词

    “虚词”并非什么高大上的词汇,说到底它就是总结了上面的两个特点:只是有补充意义的词。

    而它最核心的特点,就是 完全 不能 单独成句,学习者自己试试就能发现,类似 a c b 这样的组合方式已经完全可以让外星人宾至如归了。(也许学习者会质疑,像“我”这种词也不能单独成句(当然口语中也不尽然),但是注意,“遇见”所代表的动词大家族中是有人可以的哦)

在汉语中,助词也从来不少见,比如上述的 c (过去式) 就完全可以是 “了”。另外常见的例子还有 “的” “地” “所” “着” “吧”,简直数不胜数。(只是在汉语中,助词语感上独立性要比日语中强得多,这正是汉语作为 独立语 的特性)

这样,想必学习者已经逐渐开始理解一切了吧。

在想明白了 助词 的含义后,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明白 助词 的补集—— 实词自立語) 了。

聪明的学习者肯定已经明白,实词正如其 (日语) 名,是可以独立成句的有实意词了,因此我不在此过多赘述。(也许你甚至敏锐地意识到了,虽然 文节 可以再细分为词(即一个 文节 可以包含复数个词),但是 实词 甚至有可能“成为”只包含一个词的 文节!)

2.4 文节 的小总结

看到这里,学习者想必已经有了对于日语这门小游戏的初步认识了吧。其实,我上述的这种造句方法,正是现代日语作为 黏着语 的构句方式。它通过将 助词 附着实词 上,赋予实词得以在句子中各得其所的能力,进而搭建起整个句子王国。

而说到底,学习者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其实也不过是在丰富自己的实词与助词库 (就是背单词),从而掌握更多造出句子大厦的工具,乃至于造出更加优美和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道的句子罢了。而我的这个整个自学教程,也只是在我趟过弯路后,希望尽力帮助其他学习者找到一条快速通往规则与秩序的 shortcut 而已。


好的!在此先休息一下,顺便消化一下刚才的知识 文节助词实词 吧!

虽然游戏很精悍短小,但是信息量可是一点不少哦。能理解透这个,就能迅速掌握日语这门语言之所以为 (有迹可循的) 语言的根本。

接下来的小节可能相对更加地有挑战性!

我趣,其实学日语根本就不用日语啊!


三 用言 & 体言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在汉语和英语中,一句话通常只有 一个 真正的 “谓语”,对吧?

比如 “Hearing the news, he jumped for joy.”
在上述句子中,“jumped” 才是真正的谓语,而状语从句中的 “hear” 则使用了现在分词 (粗暴点说,我们甚至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动名词,也就是产生了名词化)

由此可见,在我们学习过的语言中,都严格遵守了一个句子中只有一个谓语成分的规则。

那么日语呢?当然 一样 了。

3.1 不止 “谓语”

可以发现,我们现在学的语言中,基本都需要 “一个句子中有且仅有一个 谓语 才能成句”,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大胆的推想!

我们根据 谓语性 先整理一下上面的例句,如下表 (从上文我们知道:文节 是和 “主语” “宾语” 等同级别的存在。至于为什么说是 “谓语性” 是因为我们要将 “is beautiful” 这种整体作为谓语的状况也纳入考虑)

谓语性 非谓语性
jumped hearing, news, he, joy
文节 jumped hearing, the news, he, for joy
Hearing the news, he jumped for joy. ×

(先别急着疑惑为什么要将 视为谓语性的,在接下来的小节中会逐步阐释其原因)

既然:

  • 一个句子中有且仅有一个 谓语性 文节:例句中只有 “jumped” 是谓语性的

那么:

  • 一个句子中,除去唯一的 谓语性 文节,其他 文节 都不是 谓语性 文节:“hearing, the news, he, for joy” 中没有任何一个是谓语性的

且:

  • 一个 非谓语性 文节 一定不包含 谓语性 文节:“hearing the news” 中原本的 “hear” 发生了名词化

因此:

  • 一个 谓语性 文节 之所以是 谓语性 的,一定是因为它 含有 谓语性:“jumped” 这个句子层面的 文节 含有一个词汇层面的 动词 “jumped”
  • 一个 非谓语性 文节 之所以是 非谓语性 的,一定是因为它 仅含有 非谓语性:“hearing” 文节 中没有任何一个谓语性的
  • 一个 之所以可以视为 谓语性 的,是因为它 必然含有 谓语性文节:“Hearing the news, he jumped for joy.” 这个句子必然需要 jumped 的存在才能正常表意

基于上述推想,我们能推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句子文节 是在谓语性层面上同构的,即三者都可以区分是否有谓语性

我们不妨先称呼同构的 文节 为 “成分”。(当然,这并非真正有的术语,只是我为了描述方便而使用的)

我们可以列一个表格来说明这个关系,顺便串联/复用一下其他语言中的说法:

成分类型 谓语性 非谓语性
动词等 名词等
文节 动词性文节 名词性文节
句子 ×

我这里略去了对虚词(the 等)的分类,因为日语中的助词也是可能有 “谓语性” 的,它虽然不是 “谓语”,但是可以发挥 “谓语性” 的 语法 性质
这一块相对复杂,等到了实际开始学习了再了解也不迟

3.2 引出 用言体言

在理解了 “谓语性” 之后,我们便可以自然地提出在日语中对于这种性质的称谓了。

对于一个 (最最最基础的成分),日语将 “谓语性” 称为 用言(ようげん),而 “非谓语性” 称为 体言(たいげん)。(“言”的意思是“词类”)

这相当好记,use 是动词,所以谓语性/动词性的 用言,而 body 是名词,所以非谓语性/名词性的 体言

在此基础上,我们用和上面的表格同样的结构来说明我们以后学习中将会使用到的正式名称:

成分类型 谓语性 非谓语性
用言 体言
文节 用言(性文节) 体言(性文节)
×

3.3 来点小学加法运算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基于 谓语性 分析的 用言体言 的概念划分。那我为什么要特别提出 文节 是同构的,(现在可以) 并用 用言性体言性 来对它们一视同仁呢?

我们再次拿出最开始的小游戏,但是我这次多加一个小组件:U,意思是 “承认”
那该怎么组合出 “我承认我遇见过她” 呢?(用英文括号表示从句的范围)

假设直接写为 Xa U (Xa Zc Yb)b (将“我遇见过她”作为宾语) 是否正确呢?我们将成分用言性 记为 1体言性 记为 0 来分析一下 (我们暂且先将所有助词视为 体言性 的)

  • 首先分析 (Xa Zc Yb),它是一个 句子,那么显然是 谓语性 的:
1
2
>> (Xa Zc Yb)
=> 0 1 0
  • 从整个句子的角度来看,它也应当为一个 文节 成分!这就是我说文节 是同构的一个重点。我们可以简记其为 V
1
2
>> V
=> 1
  • 这样句子就好看多了,和我们最初的 “Xa Zc Yb” 几乎是一个样子。由于 V谓语性 的,根据规则,Vb 就应该是 谓语性 的:
1
2
>> Xa U Vb
=> 0 1 1

显然,我们发现了这个句子含有两个谓语性成分,一定是 不成立 的!正如你不能写出 “Hear the news, he jumped for joy” 这样的句子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想必你已经发现,我们在用 1 和 0 来判断一个成分的谓语性时,本质就是在将其所有的子成分递归地求和。在我的视频中,我称之为 “加法原则”。

比如:

1
2
3
4
5
6
7
8
9
>> (Xa  Zc  Yb)  b = Vb
=> 0 + 1 + 0 + 0 = 1

>> Xa U Vb = 整句
=> 0 + 1 + 1 = 2 = 不成立!

# 当然,这样代换的方法不是真正的会使用的,通常是否有误直接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 Xa U (Xa Zc Yb)b
=> 1 1 = 2 = 不成立!

恭喜你!至此,你已经明白了如何 不造出错误的日语句子(基本的)

那么也许你会好奇这种句子是如何在日语中表达的,其实非常简单,日语有一个助词(我们先不谈真正的假名,暂且称之为 d 吧),可以做到类似 hear -> hearing 的 体言化/名词化 功能,这样最终的句子就是:
Xa U ((Xa Zc Yb)d)b
① 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说明,真正表达“我承认我遇见过她”不需要两个助词,用的助词也并非 b 和 d。
② 而且为什么 d 放在 (Xa Zc Yb) 的最后,也是因为实际上日语的语序是 “谓语后置” 的,真正的句子是 (Xa Yb Zc),体言化 的结果是 (Xa Yb Zcd)。
③ 另外,日语当中是没有括号表示从句范围以及空格让你轻松阅读的,所以原本的句子是 XaXaYbZcdbU 这样的形式,这也是阅读日语的一个小困难点之一。


日语自学基础教程:预备单元
http://example.com/2025/09/12/日语自学基础教程:预备单元/
作者
Hatsu1ki-LB
发布于
2025年9月12日
许可协议